11月21日至11月23日,我校陈俊华、刘玲、陈霞、李建峰四位老师在程校长的带领下去南京参加了江苏教育报刊总社主办的《课改地平线——数学史视野:小学数学课程教学改革》教研活动。在这两天半的学习中,我们聆听了吴正宪、俞正强、贲友林、张齐华等多位名师的指导课与微报告,领略大家风范,感受他们的数学情怀,深有体会,与之分享。
下面我就第一节课京派名师吴正宪老师的课堂教学谈谈我的收获。这次吴正宪老师教的是三年级《面积的意义》,首先吴老师以谈话的形式开启了知识之旅:孩子们,今天我们一起研究一个话题《面积》,听说过吗?你在哪儿见过?对于面积还有什么问题想问?孩子们积极思考,各种问题随势迸发,期间,面对孩子的回答,吴老师的评价都非常精彩,如:一孩子提问面积有多大?一孩子提问怎样量面积?一孩子提问面积是干什么用的,面积哪儿来的?她会评价孩子提的问题越来越深刻了;当孩子提出与同学相同的问题时,她会及时提醒孩子学会倾听,别人提过的问题就不要问。当发现孩子说话拖沓时,她也会这样说,不拖沓,正常说话。她与孩子的交流中不时关注着孩子们的学习习惯。
接着就这些问题用故事的形式讲述了面积的由来,追溯到4000多年前,古埃及尼罗河发大水时候,人们是如何丈量受灾区域的......伴随着解说,她画出两块不规则的受灾区域。人们很早用绳子圈地,并结合图形让孩子们结合情境初步感受面积和周长以及它们的区别和联系。接着又以生活中的刷墙这一实例说明面积就在我们的身边。再以图形的分类引出只有封闭图形才有面积和物体表面的面积。期间,吴老师的语言富有童趣,并伴有手势,如封闭图形涂色,它们有多大?来,(手势由下而上)一起刷。孩子们跟着一起动手,在动手中孩子们说出了富有童真的话语,发现下面一组图形不能刷,颜色会漏的,尽管孩子的语言不够严谨,但很丰富。
最精彩的是接下来的比面积的过程,能重合的两张图片,不能重合的图片(刚好可以分成小方块来比较),用实例来说明比较时要用一样大的格子,课中又穿插了一个游戏,让男生和女生分别说说自己看到的图形,比较男生看到的面积大还是女生看到的面积大?而引出这把量面积的尺子就是1平方分米的纸片。最后吴老师带着同学们一起感受面积尺子1平方分米的大小:找台上摄像师的手掌比一比;又随机撕开一平方分米的纸,贴在黑板上问孩子们这还是1平方分米吗?在孩子们的问答中让孩子,用眼观察用心感受它的大小,课堂气氛顿时达到高潮,孩子们带着愉快的心情、充满对知识的渴望开始了自我探索的过程。
虽然这节课是让孩子们认识面积,但是从头到尾吴老师没有提到过书上面积的概念,一直从孩子们的已有经验出发,不强迫孩子硬记概念,孩子们可以用自己的话来理解,在理解中不断强化对面积的认识。当遇到孩子们有意见不合的时候,让孩子们上台来发表自己的想法。这真正体现了一切为了学生。就整个数学发展历程来说,知识具有其自身的延展性、历史性;就那么就整个数学教学工作来说,教学应当具有渗透性,连贯性。
听完吴老师的课,留给我们的是满满的感动,她以亲切、平和的姿态感染学生、融化在场的每一位老师,她以生动、灵动的教学方式唤醒学生、启发在场的每一位老师,实现了真正地浸润式教育。从课堂上的一些细节,不仅让我感叹,她能够在学生完美地回答问题之后献上一句“我好爱你”;她能够在学生回答错误时给一个温暖的拥抱;她能够在学生当小老师时主动的做一位倾听者。注重学生的感觉,完全做到以生为本,为学生献上“好吃、营养”的数学课堂,极具数学品味的老师,极具人文精神的老师。
我想只有接近她,才能读懂她,读懂她的用心至纯、用爱至真、用情至深。只有了解她,才能体会她,体会她用心去拥抱学生、用爱去托起课堂、用情去绘画数学的绚丽风采,因为这样的课堂才是孩子们需要的课堂。
|